姊姊放學進家門時,阿嬤給了她最愛的水果。她開心地準備去洗澡,路過冰箱時瞄到貼在冰箱上、妹妹今天上課做的聖誕樹。姊姊立刻把這棵聖誕樹拿下來並說「妹妹做得好醜!」
阿嬤試著告訴她:「妹妹年紀比較小,做得很不錯了」
姊姊不服氣繼續說:「我要去告訴她做的好醜!」
媽媽領著姊姊去洗澡,也提醒姊姊:「妳可以覺得妹妹的聖誕樹不好看,但妳要尊重別人用心製作的作品。如果妳的作品被別人說很醜,妳會開心嗎?」
沒想到姐姐一整個大暴走,尖叫大哭完全無法被安撫,半小時後仍坐在地上哭著扭自己的手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很多時候,孩子講出口的話並不是心中真正的想法:
「我討厭媽媽」我討厭媽媽忙著家事不陪我玩
「我討厭弟弟」我討厭弟弟破壞我的玩具
「我討厭老師」我討厭老師每次都只讓我們玩遊樂場玩一下下
大人如在第一時間對號入座、開始對孩子精神訓話,不僅沒有解決孩子內心的苦、更會讓孩子產生「我已經說了你怎麼還不懂」的埋怨之感,情緒一直往上走。而大人也會因安撫無效、對孩子的莫名情緒感到不解和憤怒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針對姐姐的那一句「妹妹的聖誕樹做得好醜」,背後的內心戲可能是
「妹妹有聖誕樹我都沒有!」
「媽媽在我上學時單獨帶妹妹去上課」
「為什麼妹妹的作品可以貼冰箱而我的沒有?」
如此一來,姊姊的情緒可能有生氣、忌妒、憤恨不平。單純只關注生氣的情緒恐怕無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、學習處理自己的感受。
我建議媽媽,先試著引導轉移孩子,等待孩子的情緒較平撫後再針對這些可能原因跟孩子做討論,協助孩子學習更好的表達方法。
下回在面對孩子無名大火的時候,試著學偵探般的分析推理,找出孩子情緒背後的真正原因,往往就能幫助你成功化解危機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