場景一:
  媽媽在水槽洗杯子,哥哥把自己的杯碗放在水槽旁後便飄走。媽媽洗完離開水槽,弟弟搶先一步把碗放入水槽,哥哥衝上來大叫「你幹嘛插隊?我先到的!」,弟弟忽略哥哥的抗議繼續洗碗,哥哥把弟弟擠開,兩人邊吵邊搶水龍頭...

場景二:
  弟弟下課簽到完便把筆交給哥哥,站在旁邊的小杰大叫「是我先到的!我先簽名!」,哥哥拿著筆也叫著「我排在你前面,我先簽!」,兩人都拉著簽名簿不放,差點把簽名單撕破...

5b41f4552b4a02f61fa620f3a844b098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爸爸把兩人叫來,詢問下課搶簽名的事情:
弟「我簽完名就把筆給格格」
哥「我要簽名時小杰就搶走我的簽名單」
爸「你當下怎麼處理?」
哥「我就跟他說我在排隊是我先簽名」
爸「這樣有解決問題嗎?你們一人拉一邊簽名單會發生什麼事?」
哥「沒有解決,會撕破」
爸「所以應該怎麼做會比較好?」
哥「可以猜拳決定誰先簽名」
爸「如果他願意跟你猜拳,那很好,但如果他不願意呢?」
哥「請大人幫忙!」
爸「弟弟你為什麼把筆拿給格格而不是小杰?」
弟「因為哥哥站在我旁邊」
爸「小杰也站在你旁邊,下次你可以先問其他人,下一個換誰簽名。」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  家有手足的父母一定對上述情景非常熟悉,每天總會有吵不完的「小事」。在現在孩子生得少的社會環境,手足恰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「社交互動練習」機會,孩子要學習輪流、等待、分享、和好、互利等技巧,而這些技巧絕對不是「與生俱來」,更不是要求「老大讓老二」的結果。

  在面對孩子的爭吵,大人請記得先問自己「想教給孩子什麼?」、「怎麼教孩子才學的會?」。徐老師認為處罰並不能讓孩子學會解決的方法,唯有把握每一次孩子們吵架或犯錯的時候進行機會教育,教導孩子較合適的互動方法、直接演練一次,忘記了就再多教導多練習,總會在孩子的大腦裡留下深刻的神經迴路、改變孩子的行為。

  教養孩子沒有一招半式能永久適用,只有在孩子面臨問題時,引導孩子學習更好的解決處理方法而已。徐老師仍在這條路上繼續奮鬥,你呢?準備好自己的武功祕笈了嗎?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教養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